都說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因此燒窯是陶瓷成型必不可少的環節,和如今的電燒、汽燒相比,古時的柴燒由于沒有溫度操控器、測溫三角錐等溫度感應裝置,窯火,窯溫就變得非常不可控,專門的看火師傅,也就應運而生了。
看火師傅又被成為“窯眼”,因為古代柴燒時,都會在窯門上留一個小孔,看火師傅就通過這個小孔,觀察窯內火焰的顏色,判斷對應的溫度,在《大宋定窯:火燒三味,一文讀懂瓷器的燒制全過程》這篇文章中,我們曾介紹過小火、中火和大火所對應的火焰顏色,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古代定窯自然也有一批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看火師傅,他們就如同活的溫度計,憑借眼睛觀察窯火的顏色,從而判斷出千分之一度的差別,定窯六七百年的生產史,全由他們來把脈定奪,也間接促進著定窯的繁榮發展。
如今的曲陽定瓷行業,燒窯時大多數采用的是氣燒和電燒,采用柴燒的比較少,這也就導致柴燒的定瓷產品價格比較高,一些聰明的消費者,在選購定瓷時候,也會經常先問一句:“你的產品是柴燒還是非柴燒”,從而來判斷產品值不值這個定價,而曲陽的文創品牌大宋定窯(后改名為皇堯御匠定瓷工坊),目前還保留有柴燒的窯爐,也燒制出了一些精品的定瓷產品。
說一個題外話,古代在燒窯之前,看火師傅要撒酒敬天地、上香請窯神,從而保佑這一窯的瓷器能夠燒的好,開窯之前,窯工要上三炷香感謝窯神,而且在古代 ,女人是不能靠近窯爐的,以免驚擾到窯神。
總之,在古代,一個有經驗的看火師傅,就如同一名胸有文韜武略的大將,調動一切元素為己所用,通過不斷的摸索、總結對溫度的掌握和認識,讓陶瓷這門“火與土的藝術”,最終名揚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