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家財萬貫,不如定瓷一片”。曾幾何時,定瓷因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凈,薄而堅硬,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之美譽。定窯不加化妝土的生產技術,奠定了后世青白瓷乃至青花等彩瓷的發展基礎,定窯工匠發明的“覆燒”工藝,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產效率。到了宋代,定窯呈現“大窯三千六,小窯如牛毛”的鼎盛之勢,其影響力波及全國,各地紛紛仿制,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定窯窯系。
滄桑輪轉,歲月無情。數百年之后,曾經輝煌的定瓷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中,只在曲陽澗磁至燕川一帶,遺留下一堆堆破碎的瓷片,一個個廢棄的窯爐,并無任何關于工藝技術的文字資料存留于世。
面對定窯遺址,我們不禁要問,在這里上演的關于定瓷的傳奇,是如何奇跡的消失了呢?
根據史料記載,我們大致能推斷出定瓷的斷代始于戰亂。1127年,金兵的數十萬鐵騎大舉南侵,搖搖欲墜的北宋王朝完全不能抵抗,于是被迫南遷。在官府的安排下,和定窯有關的重要文件、資料等被一應裹去。最為重要的是,定瓷燒制時諸多工序中的能工巧匠,只要在官府名冊上有名者,多被強制隨軍南遷,雖然歷史上號稱“北定南遷”,但是離開了本地原料,很難再制造出地道風格的定瓷,因此在清代唐秉鈞所著的《文房肆考圖說》中才會有“定瓷北貴于南”的說法。
雖然北宋朝廷在南遷過程中帶走了主要的人才和技術資料,但是在南遷和金兵南侵的過程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或因避難而隱姓埋名,流落他鄉,或在戰亂中殞命,能工巧匠的流失再加上無數窯爐、窯場被破壞,因此北宋以后,定窯少有佳器。而南方瓷器這時取得了快速發展,直到元朝以后,以青花聞名的景德鎮成為瓷器制造中心,而北方各大名窯大多已斷燒!
除了戰亂的原因,開采受限導致的原料枯竭可能也是定窯斷燒的原因之一。根據《曲陽縣志》記載:“縣境三面皆山……靈山一帶惟出煤礦,龍泉鎮則宜瓷器,亦有瓷石。”當年定窯就坐落在這坡丘的溝壑兩側,從唐至元,定窯已生產近千年,受當時開采能力所限,可以推斷出到了元代,大小山丘的原料儲存已經采盡,窯場只能勉強維持生產,直到斷燒。
既然燒制定瓷的原料這么緊張,那么現代復燒后的定窯在以后會不會遇到原料枯竭的情況呢?
當然不會。古時的開采能力有限,只吃了窩邊草,而不知道曲陽以外的阜平、唐縣乃至曲陽以南坡丘上仍有大量儲存。另外,早期定窯雖曾柴燒,到了宋代基本就變成煤燒了,因此隨著煤層儲藏的告急,定窯即使原料不枯竭,也會出現斷燒,而現代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另外,關于定窯斷燒的原因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古時的一些窯主為了燒制出精美定瓷,會從貧苦人家買來男孩和女孩來當做童男和童女,每窯都會裝進一雙用以祭窯,就這樣年復一年,一雙雙童男童女無辜化為灰燼,最后這件事終于被朝廷知道了,遂對當時所處一帶窯業進行了大規模查封及對殘害人命的罪魁禍首進行了懲辦。從此定窯逐步衰敗,最終導致失傳。當然這個傳說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尚值得商榷。
定窯斷燒八百年后,經多位定窯前輩的努力,定窯最終得以復燒,定瓷燒制工藝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千年之窯火在曲陽大宋定窯重放異彩。